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动态 >

内地创业者与香港科技界“双向奔赴” 在港创新项目“北上”创业潮来临 如何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聚焦

导读 《科创板日报》5月29日讯(记者 郭辉) 今年,内地科技人才奔向香港寻求创业机会已成为一股热潮。无论是当地科技园区对初创项目较低门槛

《科创板日报》5月29日讯(记者 郭辉) 今年,内地科技人才奔向香港寻求创业机会已成为一股热潮。无论是当地科技园区对初创项目较低门槛的资金支持计划,还是香港特区政府对优秀人才落户政策的优化,在内地创业环境阶段性遇冷的时点,都显示出吸引力。

不过,在看似“跟风赴港”的社会表象之下,实则是近几年香港发展向国际科创中心转型的稳步推进。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早在2022年发布《香港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便为未来五年至十年的香港科创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路径与系统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科创中心的愿景。

在过去关注内地批量快速复制新兴产业城市的视角以外,香港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在显露。因此,就公众认知而言,内地与香港人才近来的相向流动只是第一步。

香港背靠内地、连接全球,资金、文化与技术的国际交往频繁,可以预见的是,根植于香港本土的科创成果项目也将陆续破圈,越来越多来自香港科技界的声音也将被听到并收获共鸣。

近期,《科创板日报》记者对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科技研究院(福田)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秦岭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任扬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秦岭教授

任扬教授

两位教授不仅是近年来香港科创转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的推动者。对于香港近几年的变化,和香港科技产业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科技竞赛中保持领先身位,两位教授谈了他们的看法。

粤港澳融合趋势下实现创新驱动

在2019年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到访清华大学的一次交流中,关于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时任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负责人谈到,与内地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主要由高校直接与企业对接不同,彼时香港高校主要做基础研究,鲜少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在企业运行期间,鲜少对企业本身或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政策倾斜。

短短不到5年时间过去,时移事易,香港从政府支持性政策出台,到高校加大成果转化工作投入,再到社会资本持续活跃,各界对待创新创业项目的想法悄然改变。

秦岭教授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表示,转变一方面是政府和高校政策导向的结果,另一方面来自市场平台的推动,让香港产学研的结合在近年更加紧密。

“高校研究平台自身资源有限,以药物、医疗器械领域的研究为例,新材料、新靶点往往需要进行中试,要有很大的投入和样本量才可以推进,实验室很难满足产品转化的需求。”秦岭教授表示,在近几年开放与内地交流之后,香港的高校对接到了许多新平台,因而能够扩大方向,并尝试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现在对高校研究工作的评价,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除了关注文章在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更重要的还有项目的创新性、可转化性、转化水平,有的甚至要看是不是已经落地了”。秦岭教授表示,作为高校学者在政策导向为主的环境影响下,加之有外部平台的提供,更愿意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实现对接转化。

近几年香港在城市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上,总体方向是在保持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与内地城市实现互补发展,并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融入大湾区建设。其中,香港科技创新发展也持续融入大湾区整体的配套建设。

在专访过程中,秦岭教授多次提到双向发展合作中,香港作为创新源头的重要使命。同时,他认为,香港本土创新项目的转化也离不开内地的广阔市场。“产学研一体化的接轨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从研发到应用的布局基本上也是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行接轨的。”

据了解,为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创业、增强深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科创发展层面,2023年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紧密衔接香港园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时序,以2025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分阶段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

“粤港澳区域融合发展的系列政策,涉及包括税收、人才流动和资金等多个方面,感受下来都是很好的政策,只是迄今为止,时间还是有点短。”任扬教授认为,政策效用仍有待随时间进一步放大,作为高校学者创业群体,自身也需要在政策之下逐步累积经验,打造可供复制的优秀案例。

大湾区科创工作近年发展成果突出,但同时秦岭教授感受到,部分创新政策衔接工作仍有更进一步的改善空间。

“有的政策布局和细化较早,后续政策的调整稳步实施,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人员相对较为稳定。但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样的新兴科技产业区域,年轻人培养很快,也出现原先建立的联系网络在较短时期需要重新连接的问题。”秦岭教授表示,如果能处理好企业和园区对接工作的连续性,相信对初创企业发展将会更加有利。

香港本土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挑战

以任扬教授所从事的医疗器械领域来看,内地已成为香港科技项目创业的首站登陆地。“目前因为国际地缘政治的风险,我们去美国或欧洲进行手术机器人等产品的审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这条路比较长远,所以现在通常先会选择到内地审批。”

任扬教授认为,内地市场人口多、地区广,创新医疗器械有很大的潜力惠及偏远乡村等地区。同时,内地 产业应用发达,在港研究人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上调研、回访的方式进行创新医疗器械远程操作的测试和考核,为他们的研究迎来很好的发展契机。

目前,任扬教授、秦岭教授均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置在内地深圳的研究院任职。其中,任扬教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秦岭教授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在本职科研、教学等工作外,他们同时关注研究院技术项目的转化以及内地科技产业政策。

在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等系列指引性政策下,如何选择能够引领未来的技术赛道、实现在层出的科技革新浪潮中把握先进技术方向,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内地不少科创城市群以及市场机构、研究院所等各方关注的重点。

作为香港科创领域的创新源头,香港高校的研究成果在进入内地市场进行产业转化的过程中避免“水土不服”,以及在港的创业项目找准创新赛道方面。秦岭教授认为,一方面要关注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研究应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归科技研究的本心。

“洞见未来、提前布局是很难的,因为这往往需要科学界几十年的积累。国家现在强调整合性的创新、集中力量的创新,但更多还是针对社会突出的需求去投入基层力量,对于高校研究还是应当有一些自由的发挥。”秦岭教授说道,市场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不是企业主导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需要短期视角和长期布局相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加速赛道发展。

任扬教授也表示,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优势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在全球靠前,但在市场、人口,以及高端制造等现代工业供应链方面有一定的局限。“科技成果转化前的基础研究工作不容忽视,用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革新,为传统企业带来新的生命力,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在做的工作。”

“近年我们深研院成立协助大学成员创新创业的众创中心,也鼓励和协助初创项目把更多时间花费在技术研究和人才招聘及培养等方面,积极帮助初创企业介绍及对接政府产业政策、投融资机构、产业伙伴等,能够弥补香港高校学者创业的经验短板,尽快实现成功商业案例。”据任扬教授介绍,迄今为止,共计有90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初创项目入驻众创中心,并在中心的协助下进行孵化,“取得不错的成绩”。

来源:财联社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