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9日讯(编辑 马兰)无论国际形势是激流涌荡还是宽阔平稳,中国企业一直在出海这件事上扬帆远航,时刻准备在更大的市场中寻找新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中学习到了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出海的最佳时机,但如何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最大化公司价值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第十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多位嘉宾就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既提供了各自的独特视角,也介绍了涵盖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宏观思考。
本次论坛由全国商报联合会、财联社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联合举办。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刘如涛用一句话为中企出海形势定调:出海已成必然,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企业都需准备好并稳健地走出去。
成功非一日之功
中企走出国门落户于陌生国度,肯定会面临大量挑战,例如法律制度、市场开拓、适应当地文化等,可以说出海的成功并非易事。
国投集团总经理助理、国投人力公司董事长孟书豪从人力资源和国内外标准的差异出发,提到中国企业需更加注重本地化策略和人才的培养。当面对不同的行业规则,如欧美的ESG标准时,中国企业应结合在国内的实际经验,根据国外标准持续优化改进。
飞书深诺首席财务官朱金华也同样提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不同市场有不同的特点,如北美市场虽然大但已饱和,欧洲市场则因国家众多而环境复杂,东南亚及南美则呈现出极高的增长潜力。
他建议企业在应对地缘政治挑战中应善用创新模式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企业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定制解决方案,解决特定挑战。
灵活机变的商业思路之外,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技术也是中国企业出海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LINKDOOD首席执行官裔云天对AI技术尤其看好。
他提出,中企在关于如何于短期内打造行业影响力,触及供应链及客户以及语言问题上,可以通过AI来寻求解答。三年前,企业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依靠AI变成了三四个人的工作量。这种诱惑力实在是相当巨大。
他认为,如果企业想要出海,首要目标是建立员工的AI能力,尤其是出海员工的AI能力。
中企出海短短四个字却蕴含了无数企业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的努力与拼搏,因为不熟悉国外环境,在政治、法律、语言甚至文化上“踩坑”,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在出海初期碰了钉子,失了意气。
刘如涛强调,中企在出海时确实需做好“交学费”的心理准备,这在赔钱或者出现损失时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心理负担。他还指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出海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可以依靠政府出面进行协商来减损,这也要求企业学会利用政府力量。
他还特别提到定位于自贸港的海南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他介绍称,海南目前享受国内唯一的两项便利条件:1)免除双重征税,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获取的所得,满足法定条件即可免征企业所得税。2)推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为海南企业跨境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他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南对标于香港和新加坡建设自贸港,但开放范围之大、幅度之广、标准之高前所未有,单单其3.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相当于30多个香港。待明年实行封关运作之后,中国企业来到海南投资,就已经可以享受到相当于出海的便利条件。
成功离不开水滴石穿的拼搏,也离不开领先一步的思维和眼光。短短几十分钟的圆桌论坛话不尽出海的所有,但却激发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业豪情。出海这条路上,风光正好。
来源:财联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