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什么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谁需要心理咨询?
学习紧张、厌学、情绪困扰、考试焦虑的儿童青少年;
儿童多动症、抽动障碍、品行问题;
有爱情、婚姻受挫、夫妻不和、离婚后有感情问题的人;
因交通事故、意外事故、亲人去世、自然灾害等引发情绪问题的人;
因工作调动、身份改变、搬迁、移民等原因导致适应不良的人群;
因身体不适、工作压力过大而出现烦躁、睡眠问题的人群;
更年期有各种情绪焦虑、抑郁的人;
因下岗或退休而情绪低落的人;
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神经衰弱、身体不适等各种神经症。
如果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最好立即去看专业医生,不要拖延。面对面的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比如特殊情况下,如果不方便及时就诊,请及时拨打相关医生电话,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获得帮助。
心理治疗方法介绍:
1.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治疗师帮助来访者重温童年生活经历,从中意识到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冲突,从而重塑和完善自我。
适应症:各种神经官能症,部分人格障碍,有明显困扰且认为与自身性格有关并愿意接受治疗的人。
2.认知心理疗法
通过调整不正确的认知评价,会导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适应症:情绪障碍、抑郁症、神经症、行为障碍、心身疾病。
3.行为疗法
帮助来访者纠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适应症:各种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性心理障碍。
4.系统的家庭治疗。
将家庭视为人际关系系统的心理疗法。
适应症:儿童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神经症,婚姻问题,心身疾病。
5.催眠术疗法
用科学的观点解释个体的行为表达,激发个体的潜能,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适应症:轻度抑郁、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神经症。
6.森田疗法
强调“顺其自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体验打破身体不适或情绪困扰带来的恶性循环,逐渐改变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达到康复的目的。
适应症:紧张、焦虑、负性抑郁、强迫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
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
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往往会想到做思想工作,谈心,说服,引导,说教,说教。有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治疗只是和心理医生坐在一起聊天。其实这是大家对心理治疗的误解。真正的心理治疗与这些误解大相径庭。真正的心理治疗是不会被引导和说教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心理医生比来访者更正确,意味着来访者只是缺少了一把解开谜题的钥匙。如果心理医生要了钥匙,一切都会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生活的真相还是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上,来访者都不逊于心理医生。他的问题不是不明白某个道理或者没有能力,而是内心有一种无形的情感力量在阻止他发挥能力。
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这种无形的情绪力量,发现它的因果,了解它与自身问题的关系,最终消除这些问题。
从形式上看,心理治疗似乎和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对话没什么区别。然而,随着治疗的深入,心理医生和来访者之间的交流已经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情感层面。这时,来访者平时在与他人交往时埋在心底的看不见的情感问题和冲突,就会通过共情在两人之间生动再现,重新出现在心理医生和患者面前。大脑中所谓的心理问题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
这时候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激发和鼓励患者的潜能,让他有勇气重现自己的问题;医生关于人性和心理治疗技术的理论有助于启发患者了解和理解他们自己的复杂情况和问题。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得到了成长,心理发展缺陷得到了纠正,妨碍其正常生活的暗流逐渐消除,心理障碍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恢复。这就是心理治疗的工作原理。
如何分析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关于人性的重大发现: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理”,即每个有童年心理发展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展阶段,在现实中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时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一个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与女性形成实质性的心理恋母关系,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会与童年时期的母子关系惊人的相似。这就好比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事实上,这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和小时候的努力差不多,总是以失败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这样的循环会导致强迫性的重复。
这种力量
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
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患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患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医生对于患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患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通常1-2小时/每周,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
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精神分析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患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