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企业 >

元青花瓷器鉴定视频(元青花瓷器鉴定的简易方法)

导读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元青花瓷器鉴定视频,元青花瓷器鉴定的简易方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元青花瓷器鉴定视频,元青花瓷器鉴定的简易方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2、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3、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4、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5、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6、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7、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8、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9、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10、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11、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12、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13、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14、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

15、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16、6、回纹边饰。

17、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18、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19、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20、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21、7、龙纹。

22、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

23、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24、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25、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_纹带。

26、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

27、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28、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29、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30、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31、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32、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33、“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34、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35、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36、“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

37、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38、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39、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40、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41、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42、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43、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44、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45、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

46、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47、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48、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