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九阳真经全文口诀(九阳真经全文)

导读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九阳真经全文口诀,九阳真经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九阳真经原文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九阳真经全文口诀,九阳真经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九阳真经原文卷一内功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2、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3、能内景遂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4、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5、 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

6、两脉上下,旋转如园,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

7、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

8、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

9、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

10、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11、 龟尾者,长强穴也。

12、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矣。

13、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

14、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练神之所也。

15、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之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16、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17、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18、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19、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

20、 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

21、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22、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

23、 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

24、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

25、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

26、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27、 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

28、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

29、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30、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

31、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32、 呼吸出入,气交错也。

33、调息匀细,真气也。

34、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

35、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36、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37、 收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

38、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

39、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

40、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

41、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

42、底者,涌泉穴也。

43、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44、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

45、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46、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

47、 曰通,劲之顺也。

48、曰透,骨之速也。

49、 通、透、往来无阻也。

50、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

51、 曰穿,劲之连也。

52、曰贴,劲之络也。

53、 穿、贴,横竖连络也。

54、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

55、 曰松,劲之涣也。

56、曰悍,劲之萃专也。

57、 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

58、悍萃者,刚之极也。

59、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

60、 曰合,劲之一也。

61、曰坚,劲之专也。

62、 合者,周身之一也。

63、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64、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

65、 按肩者,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穴。

66、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

67、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

68、提胸者,起前胸也。

69、 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70、 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

71、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也。

72、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

73、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74、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

75、以身说则竖者,自督脉至两肩穴也。

76、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

77、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78、 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79、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

80、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滚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

81、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82、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

83、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