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心身疾病(即心身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防治。 以往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仅仅是指身体的无病状态,只要身体(肉体,包括组织、器官、细胞)没有疾病就称为健康。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不单纯是身体本身的因素,而是与社会的、心理的、情绪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作出了新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心身医学认为人体的身心状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必须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临床试验的医师都很了解患者自身想要治愈疾病的强烈意识和“希望”在疾病后期的恢复阶段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也非常重要,医生的态度有时比药物的治疗效果还有效。 由于对所谓“心”的不同认识和其不可计量性,在现代科学中一直是一个难以深入进行研究的领域。因此,长期以来现代医学(西医)在疾病的治疗上很难涉足“心”的一面,而只是局限在身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方面。(关于“心”的概念我们将在以后加以讨论)。 即便在心身医学这一概念的发祥地美国,仅仅就在几年前还会有人嘲笑精神因素会引起疾病发生这样的看法。但随着大脑生理学、神经化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和进步,验证心身医学正确性的理论和实验日益增多。 例如,有统计显示,单身生活者和丧偶者比正常婚姻生活者更容易患癌症(5-10倍),而导致癌症发生的所谓“致癌物质”竟然被认为是 “寂寞”所导致的忧虑或不安,因为目前已知忧虑可以降低具有抑制癌症发生作用的Natural killer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同时,焦虑、不安等情绪还会对人体的自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人在情绪激动时可以引起血压升高,是典型的精神因素导致人体客观病理变化的例证。此外,情绪郁闷可以引起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现已证明这是情绪郁闷时导致胃粘膜充血的结果。这些都说明了人的身体状况是受社会、精神因素的影响的。 现代社会的竞争趋于激烈,社会更加复杂,来自家庭、工作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会更大。所以从发展的眼光业看,心身医学的适应范围会增大,患心身疾病的人也会增加,应该说,50%以上的人都需要接受心身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手段的进步,危害人类的疾病已经从传染性疾病转为精神心理压力所致的疾病。所以说,心身医学将覆盖现代医学的绝大部分领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