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知识 >

读书的好方法手抄报(读书的好方法)

导读 今天小编苏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读书的好方法手抄报,读书的好方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读书要看需要

今天小编苏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读书的好方法手抄报,读书的好方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书要看需要和兴趣,要不然十分枯燥,方法当然重要,死读书,没用。

2、 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3、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4、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5、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6、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7、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8、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9、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10、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11、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12、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13、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14、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15、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16、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

17、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18、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19、 笔记有两个用途。

20、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21、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22、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23、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24、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25、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26、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27、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28、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29、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30、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31、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

32、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

33、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

34、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

35、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36、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

37、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38、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

39、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

40、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

41、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42、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

43、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

44、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

45、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

46、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47、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

48、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

49、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

50、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

51、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

52、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53、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54、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

55、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56、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

57、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

58、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

59、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60、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

61、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

62、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63、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

64、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

65、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

66、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

67、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

68、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

69、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70、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

71、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

72、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

73、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74、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

75、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76、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

77、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

78、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

79、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80、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

81、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

82、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

83、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

84、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

85、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86、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

87、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88、书要分三读。

89、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

90、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

91、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

92、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93、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

94、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

95、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

96、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97、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98、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

99、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100、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101、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

102、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为外人道。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